最近,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《動物》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,分析了 2000 年至 2019 年35 個國家/地區的肉類消費數據,以了解哪些國家的肉類消費量正在增加,哪些正在減少。
研究結果表明,一些國家可能已經達到肉類消費高峰。同時,也有證據表明許多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消費持續增長。研究人員表示,當他們試圖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(GDP) 與人均肉類消費量聯系起來時發現了這方面的證據。他們發現新興經濟體的消費增長和財富增加之間存在直接聯系,與是否為高收入國家并未存在直接關聯。
從 2000 年到 2019 年,全球肉類消費發生了重大變化。2019 年,禽肉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肉類,其次是豬肉、牛肉,然后是羊肉和山羊肉。
大多數國家(35 個國家中的 26 個國家)中,人均肉類消費總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增加,其中俄羅斯、越南和秘魯的增長最為明顯。
據研究,2000年肉類消費量相對較高的南美國家中,人均年增長量超過1公斤。研究中提到的國家包括巴西、阿根廷、智利和哥倫比亞。
6個國家的肉類消費總量總體下降。新西蘭和巴拉圭的降幅最為顯著。
研究發現,2000年至2019年間,全球牛肉消費量從22.8%下降到18.9%,下降了3.9%。僅埃塞俄比亞、以色列、沙特阿拉伯、土耳其和越南的牛肉消費量有所增加。據記錄,中國、印度尼西亞、巴基斯坦和英國的消費量沒有變化。
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略有增加,而越南則出現了大幅增漲。據統計,共有19個國家的人均豬肉消費量增加,7個國家的消費量下降。在人均豬肉消費量呈下降趨勢的國家中,變化幅度很小,但加拿大除外,加拿大從 2000 年的 22.6 公斤/人大幅下降到 2019 年的 16.3 公斤/人。
2019 年豬肉對世界肉類消費總量的貢獻低于 2000 年(32.6% 對 38.6%)。2000 年,在越南和中國,豬肉占人均肉類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二,但到了 2019 年,其貢獻僅占肉類消費總量的一半。雖然報告中并未提到非洲豬瘟的影響,但由此所致的供應減少很可能是導致消費減少的原因。
該研究發現,在記錄的年份之間,13 個國家的人均家禽消費量增加了一倍以上。幾乎所有接受研究的國家(35 個中的 30 個)在 2000 年至 2019 年期間都增加了家禽消費量。2019 年世界人均家禽消費量為 14.8 公斤,而 2000 年為 9.8 公斤。